2018/2/17 Saturday Sunny

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我耳闻居多,美国的大学教育我已稍有体会。
美国的大学没有班级,所有的课堂都是由自主选课而走到一起的同学组成的。这些课堂大小不一,少至十几人,多则几百人。那么问题是,学生少还好说,学生多的情况下,学校是怎样保证学生们时刻以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来学习的呢?在这里,学校统一应用一种教学软件–Moodle或Canvas。

这种软件相当于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,许多教学信息都在上面,包括教学大纲(细化到每天的任务)、每天的作业、阅读材料,等等。当然,这也是所有学生提交作业的地方,老师往往会设置deadline(最后提交时间),如果过了时间,系统自然拒收你提交的作业。除此之外,平时作业、考试的分数也会在这种教学软件上体现出来,并给出另一个参考值——期末百分比。这个百分比会随着你最新考试成绩上下波动,而它能体现出你的成绩目前属于A、B、还是C的档次……因为大家心中都有自己期末的理想分数,所以,要是看到百分比掉了下来,自然会绷紧神经努力学习,所以这个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督促的作用。当然,这一切都只有你自己可见,大家也不必关心别人的分数和百分比,只把自己目前的成绩和心中理想的期末成绩做对比就好。

再看看课堂上的差别。前几节新闻课上,教授给我们讲社交媒体,以Twitter(类似新浪微博)为例进行分析。教授在屏幕上给我们提了好多问题,比如Twitter相比其他社交媒体的特点。同学们举手说自己的看法,教授把同学们说的点写到黑板上,就这样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,最后汇总了满满一黑板,然而,从头至尾教授都没有给我们任何答案,就这样下课了。按我以前的思维,我一直认为同学的观点不一定对,教授的观点才是可信的。而满满一黑板的点,我真是无从下手,感觉好像这节课什么都没学。我的好多其他课也是这样,教授并不给我们标准答案,主要是以同学发言为主。但随着时间的流逝,我逐渐发现,其实这些看似”毫无作用”的授课方式,能够帮助大家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,并且能够拓展思路。这就像是古语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”,拥有了一定的思维模式,大家便可以自己探索更广阔的知识领域。

在国内读大学的时候,充分体验了考试周的痛苦,但其实,国外的考试差不多贯穿整个学期……就比如现在,国内在热热闹闹地过年,这里所有的学生都在艰难地度过春季学期第一个”月考周”,各种测验、论文、讲演接踵而至……无论走到哪里,凡是有座位的地方,学生们都抱着电脑学习,或者说,大家不是在学习,就是在学习的路上……平时上课日的中午,Coffman的沙发上会有一片午休打盹的学生。

在美国大学,一学期选16-19个学分是正常的学业量,本学期我选了17学分。以我的一天为例:早上7点起床去上第一节课,第一节课与第二节课之间仅有15分钟,而上完第二节课已经是中午12:30了,这时候只能匆匆去餐厅以最快的速度吃点饭,再赶往西岸上1:25的第三节课,下午4:30,终于结束了一天的课,但是大量的阅读任务和作业论文让你不得不继续学习,在任意一栋楼里找一处自习的地方,一坐就到8、9点。这期间不仅要完成当天的作业,还要完成Moodle(或Canvas)上下节课的预习任务,为了把作业完成到最好,学习到下半夜1点多的时候经常有……而到了期末,凡是能学习的地方,十一、二点甚至一、两点都能见到学习的身影。

有一次,我在图书馆自习,一个美国小姐姐可能是学得太累了,累得可能走不到公寓了……于是就在图书馆找了个角落一躺(地上有地毯),盖上件自己的衣服就睡过去了……大概1小时候,我发现她睡眼惺忪地爬起来了,一半脸还有红红的地毯印,接着她抓起地上的衣服和包,一步三晃地从我面前摇了过去……那种醒来以后,发现自己没有睡在床上,还必须要挣扎着爬起来继续学习的痛,想必大家都懂……

扶我起来!

我还能学!

这就是美国大学的一个侧面,很累,但能让你受益许多。

 

来源: 李犟 一个姑娘的视觉坊,CIE编辑。